生活中80%痛苦都來于工作:如果你不想上班了,建議你算算3筆賬,瞬間清醒
前段時間和朋友閒聊,他開玩笑地說道: 「真不想工作,如果我可以中2000萬大獎就好了」。
相信這樣的暢想在許多職場小白的腦海裡都反復出現過。
996成為常態的時候,連軸轉一個月的時候; 被領導責駡,忍氣吞聲,嚼碎委屈往裡咽的時候; 被同事陷害,成為背鍋俠被人排擠的時候; 上班下班被捷運擁擠的人群擠得腳不沾地的時候......
總有那麼一刹那,也許稍縱即逝,想著:如果不用上班就好了。
當委屈、壓力接踵而至,我們難免懷疑、躊躇,開始思考上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。
有人說:「生活中80%的痛苦都來源于工作,但是100%的痛苦是來源于沒錢。工作的累遠比沒錢的苦要好受很多」。
簡而言之,上班是為了錢。
我承認確實很俗,但卻異常現實。
即使人們的評判標準不一,對金錢的需求和量級要求不一,但有幾點卻是殊途同歸。
所以,當你不想上班時,先算算這幾筆賬,你會瞬間清醒。
1、家庭開銷
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,更多的是擔當、責任。
學生時代,我們身處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中,在畢業的那一刻,所有美好將會即刻被撕碎,迎接我們的是殘酷的成人世界。
在一線城市,月光族比比皆是,哪怕你稍有幸運,可以積攢一筆收入,但是在組建家庭後,花費和開銷便會將你的財產消耗殆盡。
首先是房貸車貸,受傳統觀念的影響,中國人秉承有房才有家的思想,在日益增長的房價面前,大部分人只能靠房貸來解決當下的矛盾,為了出行方便,車也成為了標配,單單這2筆支出,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; 其次是日常的開銷,日化用品、水電汽暖、食物衣物等,看似沒有所少,長年累月下來也有很多。 最後是投資,對自身的投資(學習、理財),對人脈的投資(外出應酬、婚喪嫁娶),對健康的投資(保險、保健品、運動消耗品),對未來的投資(旅遊出行)。
所有的都是必選項,難以取捨,當你看著一筆筆賬單時,還敢說不工作嗎?
2、子女教育
隨著社會競爭加劇,教育不僅僅是家長的焦慮,更是社會的角度。這邊促使社會大環境會在無形中催促著父母「成長」。
80後的童年充滿童趣,90後的童年充滿驚喜,00後的童年只有競爭和壓力。
回憶自己的小時候,學好知識,報一門喜歡的興趣班,就是「德智體美」教育的美好展示,而現在,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實施「填鴨式教育」。
根據相關資料顯示,每個小孩平均報了4個左右的課外班。興趣班也開始內卷,從傳統的鋼琴、書法、跆拳道變為更加「燒錢」的騎術、花樣滑冰、大腦開發等等。
我身邊很多北京本地的朋友,他們年薪百萬,沒有房貸壓力,依舊覺得入不敷出。為了讓孩子享受更高等的教育,他們會花費大量的錢讓孩子進私立學校,自己的薪資在高額的學費面前,甚至都入不敷出。
即使是普通家庭,一年投入在教育上的花費也佔據了家庭總收入的60%甚至更高。
孩子的未來和自身的安逸,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。
3、贍養老人
為人子女,每個人都想讓父母過上好日子,不僅僅是生活富足,更是身體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滿足,這無疑需要一定的費用做支援。
特別是醫療,父母到了一定的年紀,難免會進出幾次醫院,小病還好,大病基本會「扒層皮」。
根據相關資料顯示,2019年全國人均住院時長為9天,花費為9800元,如果入到一場大病,沒有保險的情況下,一個家庭的經濟情況會迅速一落千丈。
一個醫生朋友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: 「急診是兩個極端世界,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吃人不吐骨頭的狼,也會遇到普度眾生的神」。
醫院是考驗人性的地方,生病後,你便知道身邊的人是人是狗。
所以,當你想要放棄,不想工作的時候,想想父母生病時你是否有底氣,而不是慌張無措、無可奈何。
你認為翻越房價、教育、醫療「三座大山」哪個對你而言最難?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