災民買不起糧食,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,災民:不愧是好官
話說,我們讀書時都學過一句話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這是范仲淹所做。在很多人的眼裡,范仲淹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大才,他不僅在軍事和政治上有著傑出的才能,其實還是一位 經濟大才。
宋仁宗年間,浙江一帶曾發生過災荒,范仲淹被任命為總負責人。
商人都有逐利性,尤其是在災荒之年,更是有些不法商人發國難財。災荒發生之後,浙江一帶的商人便開始大肆囤積糧食,以高價出售賺取更多的利潤。
如果放在今天,國家通過巨觀調控和強制力可以解決問題,但在北宋時期卻很難解決,因為貴族利益集團的權力非常大。于是,國家派范仲淹去解決此事。
來到賑災現場後,范仲淹瞭解到當時糧食的價格已經達到了一斗米一百二十文錢,在平時這都是一個天價,災荒之年老百姓更是買不起。
如果放任商人繼續屯糧,那麼,浙江的災荒將會更加的嚴重,流民也會更加的多。正當眾人心急如焚的時候,范仲淹靈機一動,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。
當時,范仲淹不僅沒有強制商人下調米價,反而還上調了糧食的價格。原本,一斗米是一百二十文,上調之後糧食的價格直接達到了一百五十文一鬥。
這個命令發佈之後,朝廷中的很多官員都開始彈劾范仲淹,紛紛說他不顧災民的死活,與商人勾結發國難財。
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諸多的災民卻紛紛說:「范仲淹是一個好官」。范仲淹提升米價,老百姓花的錢應該會更多,為何他又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呢?
原來,范仲淹提升米價之後,讓人去周邊各地大肆宣傳。正如上述所說,商人都有逐利性,諸多的商人聽說這個消息後,便不斷向浙江一代運送大米。
一開始,這些糧食的確能賣到一百五十文一鬥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再加上資訊的滯後性(古代資訊傳輸慢),浙江一代的糧食越來越多。
很多商人看情況不對,紛紛開始拋售手裡的糧食,慢慢地糧食的價格就跌破了一百二十一鬥的價格大關。
與此同時,浙江本地的囤積糧食的商人,一看情況不對,也開始大量拋售手裡的糧食。奈何,老百姓已經買到了日常所需的糧食,所以這些人的糧食銷售量並不好。
糧食是一種季度產物,如果放到下一年,不僅質量會下降,而且價格也會下跌。為了減少損失,不法商人只能夠搞促銷,一來一回之間,浙江的糧食價格不斷下降,最後回歸到了正常的水準線。
從上述的介紹來看,范仲淹所用的「手法」,與現在很多人使用的「經濟戰」非常相似,看似「漲價」,實則是為了後來的大幅度「降價」。
此事發生後,浙江一帶的災荒得到瞭解決,老百姓對范仲淹也非常的感激。如今,千年的時間過去了,范仲淹依然被人稱頌。
文天祥曾說過一句話: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,范仲淹便是這樣一個名留青史的好官,也是我們至今仍然要學習的榜樣,不論是品德還是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