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屋要有地,做人要有情:人生在世,「錢不借三、禮不隨三、路不走三」,過來人的人情世故值得吸取

常言道:「造屋要有地,做人要有情。」就像建造房屋需要地基,做人也同樣需要有情有義。

在中國,人情是永遠都無法繞過的話題。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,每個家庭都有一項專門的財務支出就叫「做人情」。

往大了說,自家的親戚朋友和方圓十裡鄰居家的婚喪嫁娶事宜需要做人情,往小了說,直系親屬或旁系親屬的生日也需要做人情。此外,過年的時候走親戚也是常規的人情。

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在中國,一個人如果不懂人情世故,基本上很難在社會上立足,會遭到眾人排斥和批判。

那麼,怎麼才能玩轉中國式人情世故呢?咱們的老祖宗也提供了一些方法,比如這句俗語:「錢不借三,禮不隨三,路不走三」。

具體有何講究,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。

01、錢不借三,以防有去無回‍‍

「錢不借三」,說的是借錢出去需要看清楚物件,遇到這三種人堅決不能借。

1、人窮志短的人

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,「救急不救窮」,意思是可以救助有緊急困難的人,但不能救助長期貧窮的人。

這句話放在借錢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,你身邊的人有急事請求你借錢出來給他,你可以借給他;但如果他是因為一直窮才屢次向你開口借錢就不要借給他。

為什麼這麼做呢?因為貧窮不可怕,可怕的是這個人沒志氣,甘于貧窮,不思進取,如果你借錢給這樣的人,無疑是鼓勵他這種惡劣行為,間接就是害了他。

更何況人無志不立,大丈夫理應「窮且益堅,不墜青雲之志。」哪能三番五次靠借錢度日呢?

再者,經常借錢給這樣的窮人,容易讓他們形成依賴心理,一旦你某天不借錢給他們了,他們就會反過來記恨你,甚至到處詆毀你的名聲,恩將仇報。

2、言而無信的人

《谷梁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雲:「言之所以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為言?」

大意是:言語之所以具有意義,是因為它能表達承諾;倘若說話不算數,不講信用,那麼這樣的言語還有什麼意義呢?

言而無信的人,最慣常的表現就是言行反復無常,口是心非,陽奉陰違。例如,你有事情請求他的幫助,他當面答應得好好的,但轉身就把你託付的事情丟一邊不管了。

等你過幾天再問進展,他會表示:「有這回事情嗎?我不記得答應你幫忙了啊!」或者說:「不好意思,這忙我不能幫了!」

又如,領導這週一交代他一項工作任務,說下週一要完成,他馬上拍著胸脯保證一定按時完成任務,但等到規定時間領導過來檢查工作結果時,他又表示因為某種原因還未完成。

平常說話做事就如此不負責任,那麼如果他開口向你借錢,你就更不要指望他會信守承諾了。

所以說,遇到言而無信的人,千萬不要借錢給他,畢竟有被對方賴帳和無故拖延還款日期的風險。

3、萍水相逢的人

古人雲:「萍水相逢,盡是他鄉之客。」

萍水相逢的人說白了還是算作不熟的人,畢竟大家之前素不相識,只是因為機緣巧合偶然聚在一起,基本上不會再見。

如果遇到這樣的人開口向你借錢,堅決不要借,因為你不清楚對方的底細,借出去了百分之百是要不回來了。更何況每個人的錢都來之不易,也不是多得沒處使,為什麼要白白送給一面之緣的人呢?

再者,社會複雜,人心叵測。一個不熟的人突然莫名其妙地找你借錢,很有可能是你一不小心露財了,對方想騙你,放長線釣大魚。更為可怕的是,這樣的你還會引來人身安全隱患。

02、禮不隨三,以免自討沒趣

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曰:「投我以桃,報之以李。」互相贈送禮物是人與人之間拉近距離,友好往來的基本方式。但老祖宗也說了「禮不隨三」,有三種情況不用贈送禮物。

1、一廂情願的禮

眾所周知,舉辦婚禮,出席的賓客都是需要新郎或新娘家提前發請柬邀請的,這是最基本的禮節。

如果你得知曾經關係不錯的老同學或同事將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,但他或她並沒有邀請你參加婚禮,這時候即便你知道婚禮舉辦的地點你也不要去現場,更無需隨禮。

因為在他或她的心裡,你並沒有那麼重要,還達不到被邀請的情分,倘若你不請自到,會讓對方感到尷尬,也丟了自己的面子。

除了婚禮,其他諸如白喜事、壽宴、百日宴等場合,如果主人沒有邀請你出席,你也不要贈送禮物。

2、往而不來的禮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曰:「往而不來,非禮也;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」禮尚往來原本就是人之常情,倘若別人施恩于你,你卻不知道報答,這是不符合禮數的。

社會上有這樣一類人,他們自己若有什麼大喜事,喜歡到處宣揚邀請別人參加,也不論關係深淺,別人礙于情面就不得不隨禮。

但等到別人也有大喜事回請時,他們卻假裝不知也不做出任何表示,連禮都不回了。

這類人就是虛偽狡詐,愛貪便宜的人。遇到這樣的人,下次他們再用什麼名目邀請你慶祝,你就堅決不要再上當了,也無需隨禮。

3、巧立名目的禮

生活中,有些人操辦酒席的目的就是為了斂財,通常花樣頻出,讓人煩不勝煩。比如家庭成員的生日宴、喬遷宴、升學宴、謝師宴、重婚宴、離婚宴等等。

像這類的宴請,你也沒必要都隨禮,關鍵還是要區分彼此關係的親疏遠近,除了直系親屬或旁系親屬你不得不參加,其他關係的人邀請你,你可以酌情處理。

03、路不走三,省得誤入歧途

清代作家、詩人魏子安在其作品《花月痕》中寫道: 「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頭已百年身」。人一旦走錯路就會釀成終身遺憾,讓自己痛苦不堪。

所以,我們要時刻銘記老祖宗的告誡「路不走三」,意思是說有三種路不能走。

1、不走投機取巧的路

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就想著省事,投機取巧,眼前看來是取得了一些成績,但長遠看來未必是好事情。

要知道,做事情要一步一個腳印,腳踏實地才能真正獲得成功。技巧只是手段,關鍵時刻還是要靠基礎好,有真才實學。

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,它的前提也是要先把地基打牢,地基不穩,高樓遭遇地震、龍捲風等外力作用就容易垮掉。投機取巧終歸不是長久之道。

2、不走招搖撞騙的路

《增廣賢文》雲: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」君子只愛通過正當手段獲取的財物。如果錢財來路不明,君子是不會接受的。

社會上,一些人被物欲迷惑,為了獲取財富不擇手段,招搖撞騙、弄虛作假,把自己的名聲都糟蹋了,也損害了別人的利益,這是很不道德的,也是沒有底線的行為。長此以往必將遭受法律的制裁。

因此,一個人若要想行得端,走得正,留個好名聲,就不要走招搖撞騙的路。

3、不走危機四伏的路

危機四伏,顧名思義就是到處都隱藏著危險和禍患。

如果你選擇走這樣的路,勢必會以身犯險,自作自受。運氣好還有人搭救你,運氣差說不定就白白丟了性命。

例如,你單獨一個人到一個景區遊覽,明明有大道可走,你卻嫌棄大道人多,選擇走偏僻的羊腸小徑,那麼你路遇危險的係數就相當高。

因為那種地方一般沒有監控,萬一有歹徒現身,你就會陷入「呼天天不應,喚地地不靈」的困境。

做事也是如此。雖然說危機意味著新的轉機,但如果在沒有萬全的把握自保或者說自身能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,還是不要走危機四伏的路為妙。

總之,「錢不借三,禮不隨三,路不走三」,這句俗語蘊藏著老祖宗的處世智慧,值得我們學習借鑒。

作者:千面略懂先生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,快來關注千面略懂先生、國學思維與認知課、飛輪認知課堂家事國事天下事,略知一二;煩心憂心玻璃心,開解三四。

人有千面,物有萬象,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,人生需要看透假像的慧眼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