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三觀,決定了你的層次

01

有這樣一個觀點,看清一個人,看他身邊的人就知道了。

還有一種說法,就是「你是什麼人,就會遇到什麼人」。

以此可見,身邊人和事情可以改變你,但真正能夠決定你的,還是你自己。

《孟子.萬章下》裡有這樣一段話:「一鄉之善士,斯友一鄉之善士;一國之善士,斯友一國之善士;天下之善士,斯友天下之善士。」

你心懷一個鄉,就和鄉裡人做朋友,心中有國,就和一個國的人做朋友,心中有天下,天下人都是朋友。

世界很大,我們無法全部用腳步去丈量,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人生觀、世界觀、價值觀,去領略世界的風土人情,和世界各地的人做朋友。三觀越正的人,越能站在高處,得到大家的認可。

顯然,一個人的三觀,決定了他的層次。「三觀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,但是拆解開來,就是一個人的言行舉止,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態度。

02

低層次的人,毀三觀。

作家高玉寶寫了一個叫周扒皮的地主。

周扒皮和顧工簽訂了協議,只要雞叫了,就要起床幹活。為了讓顧工多幹活,周扒皮半夜爬起來,躲在雞窩裡,學公雞打鳴。

平日裡,周扒皮還喜歡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。有一天,他見劉家媳婦在洗頭,就悄悄溜到一旁,看了看,扯了幾句話,把簪子裝進了衣兜裡。

顯然,周扒皮的「圈子」,就是一群雞,還有「骯髒」的內心世界。從圈子的層次,折射了他本人的層次。

當我們嘲笑周扒皮的時候,再看看身邊的人,就會發現,時代變了,但是毀三觀的事情,仍舊常常發生。

知乎裡,網友「冰清玉潔」說,他的一個同學,本是男人,但非得有打胭脂粉的習慣,隨時都要保持身上有香氣。

因為同學不守時,進出宿舍很隨意,宿管大爺說了他幾句,不料他立馬翻臉。裹著背著,沖出去,就和宿管大爺理論。

低層次的人,總是格格不入,但是他自己卻渾然不覺,還以為自己很高尚,身邊的人不和他交往,是因為嫉妒他。

比方說,一個喜歡炫耀的人,故意去試穿衣服,然後自拍,發到朋友圈裡。大家都知道他很窮,只是不拆穿而已。一個打扮奇葩的人,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,他本人以為是得到了大家的喜歡,殊不知大家在內心,朝他吐口水。

劇作家茨威格說過:「將人生投于賭博的賭徒,當他們膽敢妄為的時候,對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,並且認為大膽的冒險是唯一的形式。」

一個人的層次很低、格局很小,沒有關係,真正有關係的是——沒有自知之明,對社會的認知度很低。就像惡人不知道自己「惡毒」一樣。

03

高層次的人,改三觀。

有一段時間,歌手李榮浩受到了很多粉絲的批評。因為他新出的歌曲《你的酒館為我打了烊》,不太被人喜歡。

面對差評,他沒有解釋,而是回復了一句: 不要用你的三觀來要求世界,你不喜歡的東西,要允許別人喜歡。

他在結婚的時候,收到了很多粉絲的祝福,也有粉絲翻出他和妻子的舊賬,讓人很不舒服。

李榮浩回應了一句 :「別這樣,不關我的事啊!」

嘴巴是別人的,眼睛是別人的,但是生活是自己的,快樂也是自己的。如果自己做得很對,那就堅持住;如果自己確實有不對的地方,那就主動擔當,並且灑脫一些。

我們常常說:「三觀不合的人,就別交往了。」殊不知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世上哪能找到三觀一模一樣的人呢?

唯有改變自己的三觀,該隱忍的時候隱忍,該堅持的時候就堅持,不強求別人和自己一樣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時局的變化,家庭的改變等, 調整自己的三觀,並不是做人沒有原則,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,具有包容、大度、理解、換位思考、積極面對等修養。

事實上,一個人讀過的書,經歷過的事情,看過的人,父母的教育,朋友的交流等,都可以改變三觀。對世界的認識越深刻,三觀越好,人生層次越高。

04

高低難定的人,沒三觀。

有一種人,連自己都不知道應該說什麼、幹什麼,只是人云亦云,盲目跟風。

比方說,一個人在聚會的時候,身邊的人都說,喜歡白菜蘿蔔。于是,他也使勁往碗裡裝白菜蘿蔔。事實上,他只是喜歡吃扣肉,討厭白菜蘿蔔。

還比方說,一個人想去參加公務員考試,有親戚說「公務員工資太低」,還有親戚說「公務員有保障」。不同的觀點,在他的腦海裡打轉,互相博弈,導致他一段時間都很迷茫,最後錯過了考試的機會。

羅曼·羅蘭說過:「先相信自己,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。」

每個人都需要做自己,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自己,很容易被身邊的人同化。

人在社會上混,難免要適應「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」的規則,但是我們更要學會做一朵蓮花——出淤泥而不染。

05

作家蔣方舟曾說:「如果一個人不讀書,他的價值觀就只好由親朋好友來決定,因為他沒有別的知識獲取管道。」

如何讓自己的三觀更好,同時又不影響別人的三觀,關鍵在于智慧。

多讀書,多感悟人生,常常反思,就知道自己應該何去何從了,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。

人生不長,你需要尊重別人,但是不能委屈自己,合群不合群,都別強求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