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人找你借錢,聰明人不說「借多少」,掌握2個套路被人高看

一、

生活中,免不了有挪挪借借的事。比如借錢,就是最常見的一種。當今社會,許多人誠信缺失,借了錢就不知道還了。當你需要用錢向他要時,卻得罪了他。要不人們常說,你想把他動作仇人,那你就借錢給他。不信?你試試。

唉,借錢還錢的事情太多了,就是因為借錢還錢,毀了多少人際關系。

那麼,有人找你借錢時,你千萬別開口就問「借多少」?這樣一考口你就輸了。聰明人都不這樣說。

我的同事小石就遇到這樣一件糟心的事。

二、

一位少時同學,長大后有在一個單位工作多年的同事靳環環(化名)2017年6月對他說:「小石,借點錢給我吧,急用!」小石自己也不算寬裕,省吃儉用存了3萬塊錢也是為了防備不時之需。

當靳環環向他借錢時,心想他要是借幾百元錢就借給他,免得以后難見面。于是他開口就問:「你借多少?」同事靳環環說:「你能不能借我3萬?我買房急用」小石心里一驚,自己剛好有3萬,他是怎麼知道的呢?但是又不愿意全借給他,怎麼辦呢?他思來想去,最后不得以勉強答應借給他一萬五千元。

靳環環又逼問一句:「我能借的都借了,就差這幾萬了!你能不能再借給我點?等房到手,我用房屋抵押,立馬就能貸到款。貸下款我就立馬還你。行嗎?」小石面子軟,但最終還是耐不住靳韓還的軟磨將剩余的一萬五千元全部借給了他。

三年后,小石老娘有病需要用錢,靳環環都沒有還錢。小石沒辦法,只能通過訴訟渠道將錢要回。從此,兩人就成了「仇人」,互相在背后說著對方的壞話。

通過這件事,讓我們看到,小石從第一句「你借多少?」就已經輸給了對方,就是說,不論你借給對方多少,對方都不會感到滿足,在你猶豫的時候,對方的心里在竊竊私語,正在偷著樂你。等對方達到目的后,心里充滿著勝利的自豪感,同時在心里小看了你。

三、

人們常說,金錢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試金石。在金錢利益面前, 人與人之間關系再好,也要把界限分明的話說在前面,在以后生活中就可以避免朋友之間的感情,因為金錢利益劃分不清而受傷害。

現實生活中,多少親朋好友關系的結束,都是因為在金錢利益上有了分歧,才會撕破臉皮,進而反目成仇,愛情,親情,友情都不例外。

金錢能使人們的關系更緊密,也能分分鐘讓這段關系破裂。借錢的時候一切好說,稱兄道弟,還錢的時候,卻變成了大爺,任你如何催,他就是不還。最后還得對鋪公堂。你說冤不冤。

猶太人最擅長財富管理,他們有一句至理名言:不要給朋友借錢,除非你不想要這個朋友了。在現實生活中,許多朋友就是因為借錢不還或者沒有按時還,鬧得不愉快。

關于借錢和還錢,真的需要有一點原則和技術才行;既要做到不得罪人,又要避免自己陷入被動的狀態。

如果人與人之間,沒有利益糾葛,所有的感情都會是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但是,友情一旦涉及到錢財利益,往往都比較難辦,為了防止因為錢財而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,一定不要壞了規矩,在錢上扯不明白。

那麼、當別人找你借錢時,你應當怎麼說呢?

(1)你要錢干嘛?

借錢一個最重要的原則,那就是問原因。原因合適的,有多少幫多少;原因不合適的,一分錢都不能借。

那種借錢去投資,增值的人,就不要借錢給他。誰有錢不知道去好的地段投資房產呢?他買房子也是為了自己的資產升值。你問問你自己房子有幾套?憑什麼要把錢借給他,讓他去用你的錢去賺錢呢?因此,張哥認為,那種借錢去買房、買車、做投資的,他賺了也不能分你一分。他賠了,那就是賠了你的錢,你的錢還能要回來嗎?

還有就是比你生活好的人向你借錢你就不要借了。人家在城里有車有房,吃大餐,穿名牌,向你借錢,美其名曰「看得起你」,其實呢,我不說你也懂的。你還敢把錢借給他嗎?

其實,借給他人錢是有原則的,掌握好這個原則,你就不會得罪任何人。這個原則就是: 「救急不救窮」

(2)學會 委婉拒絕

這可是一門技術活。拒絕得不夠委婉,就可能直接傷害感情,甚至會反目成仇。舉例說明,聰明人一定會舉一反三。

比如:有人向你借錢,說想再買一套房,你就說,我早就想換一套大點的房子了,就是攢不下錢,正想著向你借點呢!用這種不軟不硬的釘子就很委婉的決絕了對方借錢的請求。

請你記住:一個人若是因為你不借錢給他責怪與你,那麼這個朋友也沒有繼續交往的必要了。

遇到借錢不還,或者因錢跟你反目的「朋友」就慢慢疏離吧,繼續交往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