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太人的智慧:在3個方面大方的人,普遍難富有,富人看破卻不說穿
猶太人是世界上非常令人佩服的民族之一,他們人口稀少卻人才輩出。
眾所周知,猶太人曾是一個沒有自己國家的民族,所以他們一直在世界各地「流浪」,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出色的智慧。我們熟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、股神巴菲特、愛因斯坦、馬克思都是猶太人。
翻閱關于猶太人的書籍發現,他們也並非天生就是成功的商人,而是在失敗後不斷總結經驗最後才走向成功。猶太人的逆襲經歷,讓他們總結出:猶太人:在這三個方面大方的人,普遍難富有,富人看破卻不說穿。
1.學習上大方,卻不曉得學問是無限的
猶太人被譽為「愛讀書的民族」,一個猶太人每年均勻要讀64本書。每到休息日,街頭巷尾、廣場公園,上到70多歲的老人,下到剛啟蒙的孩童,手裡都捧著一本書,看得津津樂道。
猶太人以為:「中止學習,就是學了二十年的東西也能在兩年之內忘掉。」
閱讀是猶太人的「儲藏糧」,書讀得多了,獲取的學問隨之增加,能考慮的中央就越多,對這個世界有明晰的見地,對一些復雜的事情便能快速了解,也能制定出正確且適宜的經商戰略。
2.精神上大方
思想上大方的人,沒有專注一件事的精神。
他們或許博學多識,但也總愛高談闊論,眼光雖長,眼界雖寬,但總是無法沉下心精于一件事,精神上放飛自我,腳底下卻如踩浮雲,粗暴概括的話,就是「盲目自大」。
這樣的人在年輕的時候,以年輕為資本,肆意揮霍時間,總把要做的事放在無數個「半小時後」,于是三十歲家未成,業為立,成天上演一齣「錢包空蕩蕩,鈔票在哪裡」的苦情戲。這就是「精神上」的一種大方,揮霍自己的精神和意志,渾渾噩噩,終將一事無成。
雖說「夢想還是要有,萬一見鬼了呢」,但相比于此,多正視自己的失敗,抓緊時間整改,或許比「夢中富貴」的成功來得更快。
因此,收起自己「精神上」的大方,正西自己的思維能力,那是一筆筆財富,不要「老大徒傷悲」。
3.面子上大方
面子問題,絕對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。中國有句老話「死要面子活受罪」,不管什麼方面,面子最大,丟了什麼都可以,就是不能丟了面子。好面子這種行為的本質,其實是因為沒有底氣,是來源于自己深藏的自卑和內心的不自信。由于內心不自信產生的補償心理,一定需要通過一種外在的、可以被別人看到和評價到的方式補償回來。
層次的高低,不是由社會階層和金錢來決定的,而是取決于內心有沒有底氣,他跟一個人的閱歷、格局和內心的豐盈息息相關。層次高的人,往往有較強的目標性,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,並且知道如何去獲得,所以,不會在過程中去糾結旁人的評價和眼光。相反,越是一無是處的人,越是在意別人的眼光,在他們的眼裡,面子比什麼都大。他們糾結于那些捕風捉影的別人的議論,時時都要表現自己,處處都想證明自己。
這樣的人,是虛假的自己。他們是死要面子的人,他們大方而不懂得收斂,往往會成為待宰的羔羊。這樣的人,往往越自卑,內心越沒有底氣,他們越需要被證明,越需要去獲得外界群體的認可,所以就越在面子裡掙紮,克制與節約都不會的人,難有大財運,就算得到一筆財富,往往也守不住財富。
猶太人能被稱為最聰明的民族,不僅是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功,還包括教育,科技等各個領域都有所成就,才能讓世界的人們承認他們的智慧。
我們常說「富不過三代」,但猶太人卻是富了一代又一代,這當然和他們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。
難道猶太人真的是「財富」的代名詞?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?原因有兩個,第一,大部分猶太人都不種田,所以他們只能在金融和商業上露臉。
第二,他們熱愛閱讀,這是一種文化,他們從小就在看一本名為《塔木德》的書。
猶太人在經濟運營、商業動作上的非凡成就,與他們孜孜不倦、不斷探索的精神是分不開的。
猶太人認為,知識就是財富,由此便產生了對知識這種財富近似貪婪的欲望。猶太人四處流浪,沒有家園,居無定所,沒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保障。
他們所到之處,唯一的支撐就是自己頭腦中的知識。他們靠知識創造財富,從而由財富為自己爭得一條生路、一方生存發展的空間。物質財富隨時都可能被偷走,但知識永遠相伴,只要有知識,就不怕沒有財富。這正是猶太人流浪數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