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命苦之人,一看便知」沒有福氣的人,有3個壞習慣,要捨棄
《三世因果經》雲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
太多的人認為命運是因果所致,自己是如何也反抗不了的。可是「因」又是從何而來的?不過是由每個人的選擇和行為帶來的。
而一個人的思想決定態度,態度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結果,這個結果就是自己的一步步走出來的命運。
我們都知道,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很難改變的,積累下來便會潛移默化地推進他的人生走向。
有人說,命苦的人看面相可知,看行為習慣亦可知。命好的人,笑口常開,命苦的人,愁眉不展。
命苦與否,很多時候是一個惡性循環。越是愁眉不展,日子越過得辛苦,越是辛苦,越是心態崩塌。
命苦之人,往往有3個壞習慣,只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,並著手改變,才能接收到福報。
拖延症
古人說:「樂天知命,故不憂。」
我們都會渴望讀懂自己的命運,看到自己的未來,前行的路上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,可是這並不現實。
于是,因為對未知的恐懼,對失敗的忌憚,讓很多人謹小慎微,束手縛腳。很多事還沒有開始去做,就開始患得患失。
還有一種人,遇到事先是自暴自棄,說「我不行、我不能」,凡事總往壞處想,擔驚受怕,思來想去卻遲遲不敢著手開始行動。
其實心苦也是一種命苦,性格決定命運,氣度影響格局。拖延症,于人于己只有壞處沒有益處。
世上本就不存在永不出錯的人。不去做,永遠學不會、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;不犯錯,永遠無法預見結果,無法改之進取。
是的,我們的一生總會做錯許多事,但這並不是我們畏縮不前,拖延不動的理由。
當我們遇到做錯的事情,不去想如何解決問題,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回顧自己哪裡做錯了,問題就會永遠擺在那裡,總是得不到解決。
想得再多,也不如放手一搏,很多事情是躲不過的,即使你一直在拖延,最後也會落到自己身上。反倒因為時間的倉促,把自己弄得很是被動。
善良無度
曾看過這樣一個話題:為什麼我們總是會輸給人性?高贊回答一針見血:答案往往就三個字,「我以為」。
只從自己的想法出發,不去考慮客觀環境和對面的那個人或那群人的心理、習慣、為人,最終受到傷害的只能是你自己。
我以為,給別人十分好,自然也能換來對方的十分好。我以為,自己這次讓步妥協,給了對方面子,下次他也會同樣去做……
善良是美德,對人好也沒錯,但前提是首先是做自己。濫好人,是沒辦法讓別人真正認識你,尊重你的。
古人雲:「出言有尺,嬉鬧有度,做事有餘,說話有德。」
做人要有自己的個性和底線。不要成為「討好型人格」,那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,不會為你迎來平等,只會讓你一低再低。
太善良的人,苦的往往就是自己。讓步、委屈求全,人人可使喚、欺壓。討好型人格的人,是很難交到真心朋友的。
得到的結果往往是:你以為的交好,實際上,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地對別人討好。
思維偏差
很多時候,我們的行為受阻、行事不順,是由我們生活習慣的背後的思維模式所決定的。
如果你的思維慣性是錯誤的,那麼很容易導致你的人生走向就是錯誤的。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動方式,而由此造成的結果便註定了你的生活。
舉個例子:有的人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,而拒絕與比自己厲害的人交往,他們享受著這份優越感。
但是,我們要注意的是,比你厲害的人卻恰恰是你需要去向他學習的人。 很多時候他不被你認同的部分,恰恰是你們差距的地方。
其實改變思維模式不難,遇到比你優秀的人,虛心求教,便可替換思維。
佛語雲:「若驕慢生,則長養一切雜染之法。心不謙下,由此則生死輪轉,受無窮苦。」
如果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一直斤斤計較,虛榮不肯正視自己,便很難向前邁步。
當然,如果停滯不前、甚至後退的人生是你想要的,你固執己見也可以。但如此,你就沒有抱怨自己「命苦」的資格。
《次第花開》裡有這樣一段話:「人生是一場非常不易的修行,我們總是將自己困在執念和奢求裡,人生裡其實除了生死,其餘的都只是擦傷罷了。」
人生撲朔迷離,有人辛苦半世,卻依舊碌碌無為;有人看似輕而易舉,便已功成名就。
人的痛苦,其實並不單單是沒有收穫,其根本更在于不知道自己輸在了哪裡。
想要逃出「苦命」兩個字,就要認清自己,認清現實。靜下心來,告訴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,需要如何去做如何得到。
生活的苦難,很多時候是給我們人生的一種歷練。當我們有能力征服它,你的命運就可以隨之改變。
生命必須有裂縫,陽光才會照進來。每個人都會有一段坎坷掙紮的歲月,就看你在這個歲月裡的選擇是什麼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