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在什麼場合,想要搞好人際關係,牢記「三多一給」原則,人緣不好才怪

俗話說:「在家靠父母,出門靠朋友。」

獨處是一種能力,社交是生存的必須,各有千秋,並不排斥。

不管你是否承認,有了好的人脈,可以讓人少奮鬥很多年,少走很多彎路。

任何一件事,單打獨鬥難成大器,只能是「眾人拾柴火焰高」。

如何搞好人際關係?不管在什麼場合,需要記住以下「四種方法」。

第一,多「讚美」,讓別人心悅 

很多人以為,讚美別人,就是阿諛奉承,顯得非常虛偽。

其實,讚美有虛偽的成分,但也有積極的一面。只有那些「謊言」一樣的讚美,才會令人反感,有根有據的讚美,不僅讓人心悅,還會讓別人走得更遠。

英國作家狄更斯,小時候家裡很窮。為了生存,他找到一份在油瓶上貼標籤的工作。工作的環境很糟糕,時不時有老鼠光顧,夜裡睡在燈光昏暗的頂樓上。

孤獨的時候,狄更斯會寫一些文章,但是他害怕被人發現而譏笑。他的文章,太差了,拿不出手。

有一天,他的文章被刊登了,稿酬非常少,但是編輯肯定了他的努力。

從此,他一發不可收拾,在寫作的道路上,越走越遠。

林肯曾說:「人人都喜歡稱讚。」

當一個人的成績,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的時候,心情會特別好,並且會對讚美他的人,產生好感。

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,你就積極讚美別人,比送禮、請吃飯喝酒,更靠譜。

當你讚美身邊所有人的時候,被讚美過的人之中,總有幾個人會崛起,並且會成為你的貴人。

說一句讚美的話,肯定別人的成績,是最廉價的「禮物」,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。

第二,給「面子」,化解尷尬和矛盾 

面子是什麼?沒有人說得清。但是,在很多人心中,面子大于天。

開豪車出門的人,希望提高自己的身價;化妝的女人,希望吸引別人的注目;喜歡發朋友圈的人,希望有很多人點贊;在微信群裡聊天,期待大家的共鳴......好面子,是一個人的本性,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「中國式管理之父」曾仕強說過:「給足了面子,他便是天底下第一號講理的人。」

爭執是最沒有用的東西,主動讓別人贏,看似軟弱,其實是給了別人面子,也挽留了自己的面子。

1755年,華盛頓參選維吉尼亞州議會的議員。在討論中,他和一位叫威廉佩恩的人吵起來了。

第二天,華盛頓約對方在一家酒館見面。

對方摩拳擦掌,準備好了決鬥。到了酒館,才發現,呈現在面前的是美酒和真誠的道歉。

從此,威廉佩恩變成了華盛頓的忠實支持者,積極拉票、宣傳。

人與人交往,懂得化干戈為玉帛,關係會更加融洽,並且難堪的事情,會讓彼此一輩子記住,留存美好。

第三,多「分享」,傳遞快樂 

真正睿智的人,會在朋友圈裡分享快樂,而不是炫耀自己。

同樣的內容,換一種表述,就大不一樣了。

比方說,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學,發朋友圈的時候,不要單純炫耀孩子的錄取通知書,而是告訴別人,孩子大學聯考的時候,應該注意什麼,家長應該如何做。同時,把自己的經驗,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需要的家長。

富豪李嘉誠說過:「有錢大家賺,利潤大家分享,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。假如拿10%的股份是公正的,拿11%也可以,但是如果只拿9%的股份,就會財源滾滾來。」

生活中的喜事,需要與人分享,財富同樣需要分享。

當你賺了很多錢的時候,多做善事,幫助窮人。雖然你花了不少錢,但是你的名聲會越來越好,得到更多人的認可,從而讓你的事業,更加順暢。

極度自私的人,把所有的快樂、金錢、學識等,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,成為了別人眼裡的吝嗇鬼,從而失去別人的幫助。

第四,多「傾聽」,打開別人的心結 

也許,你有過這樣的經歷:與人交談的時候,別人說得很動情,你卻無動于衷,恨不得早點結束,或者你低頭看手機,對別人說的話,愛理不理。

聰明的人,會給別人一個「不吐不快」的機會。不管別人說什麼,認真聽,記住一些關鍵字語。別人說完了,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。這樣的「快樂」,就是傾聽的成果。

與人打交道的時候,插嘴、抬杠、左顧右盼等行為,並不會得到什麼好處,反而是「拒人于千里之外」。

耐心傾聽,可以從別人的嘴裡,聽到真實的聲音,也能讓對方心情愉悅。你什麼都沒有說,卻拉近了距離。

結束語 

人與人交往,本質上是一個「投之以桃,報之以李」的過程。

從別人的眼睛裡,可以看到一個「真實的你」。

在人際交往中,用最廉價的辦法,「討好」別人,你的人脈圈會變得更大,更溫暖。

看人看長處,記人記好處,不管和誰在一起,都要笑臉以待。即便對方是一個小人,你也不必小看,發現他的優點,鼓勵幾句,小人也會變成正能量的人,感恩與你。

好的人際關係,不靠花錢去收買,而是用真情去對待,心與心的距離更近了,互幫互助的事情,就好說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