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每天只吃兩頓飯,現代人為何要吃三頓飯?原來並不是我們太能吃了
我們現在一日三餐都嫌少了,很多年輕人都是一日四餐。而我們的古人以前一日只吃兩餐,當然她們不是為了愛美減肥。
我國一直是一個農耕文明非常發達的國家,古代一直講究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習慣。一般來說,人們8點多出門下地勞作,到了晚上7點差不多就休息了,不像我們現在晚上10點睡都是早睡。不但農民是這樣,就連當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這個模式。人們一天都是吃兩頓飯,一次是早上起來,另一次是下午兩點左右。由于相隔時間長,所以當時都講究吃飽。
另一方面,古時候農業生產水準並不高,關于農業方面的相關問題都不夠完善,農產品的產量並不豐富。在交完朝廷的糧稅之後,其實他們自己也所剩無幾,對于農民而言,吃三頓有點奢侈。
從商朝開始我們就一直是一日兩餐,到了宋朝後,由于商品經濟十分發達,晚上的宵禁取消了,人們出現了吃夜宵的習慣,這就有點第三餐的味道,就如同我們現在有了第四餐的味道一樣。不過這也只是城內居民才有的待遇,對于農民來說還是和以前沒什麼差別。
接下來的元明清也是沿用這個模式,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才改變。清朝被迫打開國門,西方文化滲透進來了,一日三餐才慢慢普及起來。
當下社會大多數人也是一日三餐,有些人甚至是一日四餐,還有些人延續了古人的一日兩餐,畢竟為了身材,少吃一頓飯算什麼。
用戶評論